查看原文
其他

河北印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陈正 佳薇 春炜 燕赵都市报 2020-08-26




◉编者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中说的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详,这是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北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进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金句”里都能找到影子。


家国70年,让我们从“金句”入手,爬梳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些成就。


家国70年

金句中的河北印记①


 A“梯田铁人”精神闪耀太行山 



“看到那组雕塑了吗?冲毁再建的,这是全村的精神图腾,它永远倒不了!”6月21日,邯郸市涉县王金庄一街村党支部书记王相魁说。


仲夏时节的王金庄绿意葱茏,层层叠叠的石头梯田上满是绿油油的庄稼,远远望去,像是给雄伟的太行山戴上了一条条绿色的项链,非常震撼。这是个以人工砌石修筑梯田闻名的村庄,一层层梯田正是这里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涉县王金庄旱作梯田


王金庄梯田


为带乡亲吃饱饭, 青石板上造梯田


编撰《王金庄村志》的王金庄村民王树梁讲述,王全有历任王金庄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王金庄村党总支书记等职。1965年,当时53岁的王全有将村民组成了5个治山专业队,开进岩凹沟劈山造田。


当年带领乡亲造梯田的王全有


“那个年代,俺们这里的乡亲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能填饱肚子。这里山多石厚,不仅人均耕地少,土壤更少。怎么办?只能开山凿石,石头缝里造良田。”王树梁说,当年,当地流传着一些谚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话里面有调侃,更多的是无奈。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在王全有的带领下,治山专业队把石头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石堰,缝隙大的地方填充碎石头。土从哪里来?石头缝里、山垴上一点点抠,一点点刨。有时土和碎石混杂在一起,队员们就用筛子筛分开,再将细土倒回田垄。隆冬时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治山队队员在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垒堰垫地,愣是抢修出一块“天门悬田”。


治山队修建梯田

整理石头山


整整七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在岩凹沟57条陡坡峻岭上,垒起总长250公里的双层石堰,造出4000多块共600多亩高标准梯田,他也因此被称为“梯田铁人”。


每次往返二十公里,村民背砂子建水库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王金庄开垦了数百亩的高标准良田,但这里是典型的太行山地,每一滴水都比油还金贵,没有水浇灌,庄稼一样无法生长。1970年,王全有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在大南沟开始修建小型水库。


没有修建水库的技术,老支书王全有和村里老石匠李天顺背着干粮,多次步行60多公里,到古台水库取经;没有资金,王全有带头捐钱;没有石灰,村民自己学习技术烧制。最难的是没有砂子,无法混制泥浆,王全有发动全村村民,每次往返20公里,从龙虎河里一袋袋背砂子,整个工程下来愣是背来12.5万公斤砂子。


王树梁认为,这座水库可以说是王金庄的“魂”,它储水13万立方米。围绕水库,建塘坝16座,挖水窖433眼,开凿引泉石槽2.5公里,打井19眼,直接造良田244亩,使王金庄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亲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开始实现。


修水库


“梯田铁人”精神传续,乡亲生活更美好


1983年8月5日,王全有老人因病过世,享年71岁。为纪念这位老人,王金庄将村里的广场命名为“全有广场”,并竖起一组群雕,展现的正是王全有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


“如今这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就是老支书留给我们的财富,成了各家的‘摇钱树’。”王金庄一街村党支部书记王相魁说。


除了物质财富,王全有还给乡亲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6年7月19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突袭涉县,山体滑坡,泥石流顺山而下。咆哮的山洪不仅让王金庄村全有广场的群雕倒塌,还冲毁、冲塌包括王金庄在内的周边村庄近千亩旱作梯田。


没有怨言,不等不靠,当地干部群众抖擞精神,与时间赛跑,修复家园、河堰、田地和内心的创伤。太行梯田冲毁了,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变,当地干部的奋斗目标冲不散,梯田铁人“全有精神”再次光耀太行山。


近年来,当地政府弘扬“全有精神”,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依托“梯田文化、民居文化、石头文化”,开发了极具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农业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产业,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古民居保护等方面做足了“生态文章”。目前,15公里长的“井王线”盘山旅游专线已建成通车,中药材基地、花椒林、核桃园以及彩色梯田作物带交相辉映,共同构筑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王金庄村乡亲们的美好生活越发精彩。


多彩梯田

太行初雪


 B“赶考”出发地的红色初心 


7月,来西柏坡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参观完中共中央旧址,有的游客会到仅一墙之隔的西柏坡村转一转,吃个农家饭,找个农家乐住几天。


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村并不大,85户人家,244口人,耕地64亩,总面积700亩。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小村庄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激荡,70年来从封闭贫穷走向了绿色发展,从这个小村庄开始的“赶考”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为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红色初心。


美丽的西柏坡村


“为人民谋幸福”是不变的情怀


如今的西柏坡村,房子有多种样式,三四层的农家乐、二层的小楼、豁亮的平房大院,全部是美观坚固的钢混房。闫庆芳的家是一座4层小楼,去年刚刚开办了圣业宾馆,是很多游客都会去的地方,能接待百人的旅游团队。



在56岁的闫庆芳的记忆中,当年,西柏坡村是一个穷困干秃的小山村,到处都是破烂不堪,房没几间,地没几垄,很多人无奈中只能远走他乡讨生活,那会儿村里就剩下了七八户人家。


18岁那年,闫庆芳刚高中毕业,生产队还吃大锅饭,可西柏坡村人均二分地,一个人要从这二分地里刨出一年的吃喝,挺难。不远处,来参观旅游的游客日渐增多,这让闫庆芳有了创业的打算。于是,他借了180元钱,买了一台海鸥相机,在西柏坡纪念馆前开始摆摊照相,成了村里最早一批吃红色旅游饭的人。


没几年,闫庆芳盖了新房,买了电视机。他雄心勃勃,要做客运和货运专线。不料,他的爷爷、老支书闫连章叫住了他:“你是共产党员,自己富了那不叫富,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才是大事。”于是,闫庆芳放下了他个人的“小目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回来带乡亲们“干大事”。


昔日西柏坡村


从那时起,村里打井、修路、建扬水站,大大小小的事,闫庆芳都要先垫上钱。“那会儿,兜里装着两种‘石家庄’牌子的烟,一种是贵的,一种是便宜的,见人谈事给人家递贵的,自己抽便宜的。”闫庆芳回忆,后来,村里在景区划出一块地,设置十来个摊,租给村民卖小商品。为了让羞怯的山里人走出做买卖的第一步,闫庆芳带头摆起了小摊,身体力行劝说引领乡亲们摆摊、开饭店,“多少咱能卖出个馒头钱啊!”


“旅游区的村里遍地黄金,就是要头脑灵活,紧跟时代潮流。”闫庆芳说,如今乡亲们小摊上的商品十分丰富,健力宝、矿泉水、方便面、各种旅游纪念品等都能在这里找到。


2017年,已不再任村支书的闫庆芳依然是创业的标杆,他开始盖宾馆,“升级版”的农家乐也成了西柏坡人开放创业、脱贫致富的最佳写照。


红色旅游提档让生活更有滋味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但红色基因还在血脉里流淌。共产党员,在西柏坡这个小山村里始终是最光荣的身份、最响亮的名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


45岁的闫振祥是西柏坡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去年县里搞景区整治,要拆掉西柏坡村18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棚子,迁到一公里外的红旅小镇上统一管理。起先,人们都不愿拆,闫振祥先拆了自己媳妇每年能有近十万元收入的摊位,其他党员户紧随其后,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整治。


“让全村人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是党员的第一件大事。”闫振祥说,现在,全村85户、244口人中,从事旅游服务的有50多户、100多人,年集体收入达6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达一万元以上。“每年四月份到十月份,来西柏坡参观、游玩、拍照、拓展训练、红色教育、吃农家饭、买土特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乡亲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已经逐步实现。”


但是,闫振祥想做的还有更多,“未来,西柏坡村将紧抓历史机遇,对旅游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对旅游纪念产品重新进行包装设计,突出红色元素,继续讲述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争取为革命老区建设再添新光彩,让乡亲们的美好生活过得更有滋味。”




 C 槐底居民的幸福密码 


怀特大厦、怀特国际商城、怀特装饰城、怀特家居城、怀特古文化茶城、怀特珠宝城……从省会石家庄槐北路沿着富强大街、育才街、体育大街一直向南,一个个以“怀特”命名的商业项目,汇聚起了近200万平方米、市值近1000亿元的实体商业区,每年直接缴纳税金和培植税源6亿多元。这些都是石家庄城中村槐底村的大手笔。


槐底,这个曾经贫穷的村落,它的蝶变重生过程堪称石家庄城中村发展的典范。回忆过往,现任怀特集团董事长的陈玉信总结说,只要始终抱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去奋斗就不会错。


党委书记陈玉信


集体越来越强,乡亲生活节节高


“穷槐底,槐底穷,不打长工打短工。”槐底的穷当年是被编进歌谣的。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槐底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入不敷出、私搭乱建严重、村容村貌脏乱差的“问题村”。


曾经的槐底村


1994年,以陈玉信为党总支书记的一班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槐底的当家人。“我看不得别人瞧不起槐底。总得有人站出来。都往后缩,槐底就没救了。”陈玉信说,他希望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陈玉信率领的“两委”班子上任后,槐底村开启了发展的新局面。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主动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在陈玉信的带领下,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在槐底村徐徐展开。1996年,陈玉信成立了怀特集团。2002年,怀特集团入选河北省百强企业。2005年以来,怀特集团连续入选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槐底连续四届获“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集体经济每发展一步,槐底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就会上一个台阶。每每说起生活的变化,槐底社区居民蒋淑兰就停不下来。“工资年年上涨,老人们每月可拿到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每年定期免费为居民体检,免费为居民发放米、面、油、肉等福利及各种日用品共80多种;旧村改造后每户免费分得总面积350平方米的精装房……”


在槐底村的蝶变重生中,陈玉信的身份也从槐底村党总支书记转为槐底社区党委书记、怀特集团董事长。不变的是他的初心。陈玉信说,他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是为了做大怀特实力,一切落脚点是为了造福槐底百姓。“经济发展了,我们这些新市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如今的槐底村


带领乡亲过上时尚新生活


在陈玉信看来,幸福的好日子除了富裕、无忧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从1997年起,村里连续多次组织怀特集团退休人员及员工外出参观旅游,包专列去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包专机去香港、澳门,包轮船去大连……1100多名退休职工,最大的92岁,最小的55岁,他们统一穿着印有“河北怀特集团”的红马甲、戴着小红帽,走到哪儿都是一道风景。谈及此事,陈玉信动情地说:“乡亲们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别说坐飞机、坐轮船,有的连火车也没坐过。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我们希望带着乡亲们亲自感受到。”


这些年,陈玉信得了很多荣誉,但从来不摆放在自己办公室里。不过,一块1997年裕华区委组织部颁发的“优秀人民公仆”奖牌,他一直摆放在客厅的显眼位置。


“这是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得到的第一块奖牌,也是槐底村由乱到治的转折点。”陈玉信说,这块奖牌对他来说是一块不忘初心的警示牌,每天上班前看一看,就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下班回来摸一摸,想想这一天做的事是否有愧于这个称号。


经过多年发展,怀特集团积累了上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每年数亿元并且稳定增长的经营收入,保障了可持续发展,保障了槐底村居民长远的收入和福利。不过,陈玉信丝毫不敢松懈,他正带领社区党委一班人,把怀特事业做实做久,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使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时尚现代的槐底社区



点睛


向往美好生活

不在乎起跑线的高低


太行山坳里王金庄村的传奇,从50多年前就开始了。1965年,时任王金庄村党总支书记的王全有,带着全村乡亲,仅凭简陋的工具和双手,愣是在大山身上砌出了石头梯田,修通了盘山公路。


很多人知晓槐底村,大抵因为在这里租过房子。20年前,那些选择石家庄的外地年轻人会将槐底村作为落脚这座城市的第一站;20年后的今天,昔日小村华丽转身为黄金商圈,“租在槐底”依然是很多“新石家庄人”的选择。


与前者相比,西柏坡村无疑具有更高知名度。村子不大,却有幸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激荡。70年来,这个小山村从封闭贫穷走向绿色发展,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动着当地的旅游经济。


从王金庄到槐底再到西柏坡村,历史赋予这些村庄的“起跑线”并不一样,但是,起点的高低并没有影响这里的人们奔向“目的地”的努力。无论村庄先天条件如何,这里的人们都用同一种奋进的姿态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已然超越了“生存”的底线,带着希望,带着暖意。何为美好生活?于个人而言,诉求不同、心态不同,美好生活的标准自然不同;于时代而言,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与社会发展步伐同频共振的,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要公平正义”到“要获得感”,每一个时代美好生活的标准都不相同。可以肯定的是,美好生活的标准一定是不断提升的,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诉求,一定是无限向上的。


放在更广阔的空间视野来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容概括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向往美好生活,当然也不否认矛盾的存在。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供给,才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你看,时代的宏大叙事,早已融入了生活的温度,悄悄改变着每个人。国富民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亿万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上。王金庄、槐底村、西柏坡村,这三个村庄的传奇、转身与蜕变,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注脚,是河北乃至中国奋力向前的一个切面。


向往美好生活,初心在,一切努力皆为有改变的可能!


来源/燕赵都市报

文图/燕都融媒体记者 陈正 杨佳薇 李春炜 陈方

编辑/魏鹏霖


往期精彩回顾

视频!沧州一烧烤店发生闪爆起火事故!店面瞬间被掀翻

网红蹦床酿惨剧!保定一女孩摔成腰椎骨折,店家回应称…

河北打掉一涉黑犯罪组织!已抓获36人!警方用挖掘机在垃圾场内搜寻……

太揪心了!三伏贴致92名儿童被灼伤,持续发烧20小时!

刚刚!2019年石家庄市高中录取分数线正式公布!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燕赵都市报全新社区平台——邻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